今年八月,專精於神經醫學、癲癇及睡眠障礙等領域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林煥然醫師,在知名醫學期刊《Medicine》發表了一篇針對急性缺血性腦中風,導入華碩智慧健康錶監測生理徵象之臨床研究。這項研究不僅是醫療領域的突破,更是華碩產品首度獲得國際頂尖醫學期刊的肯定。在此,我們由衷感謝林醫師及其團隊的卓越貢獻,也讓華碩在智慧醫療領域寫下嶄新的一頁。
林醫師的研究指出,配備ECG及PPG感測器的華碩智慧健康錶,在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患者病發後的血壓測量上,具備準確性與可靠性。研究數據不僅符合ANSI/AAMI/ISO 等國際驗證標準,且癱瘓側手臂與非癱瘓手臂間的測值差異甚小,充分顯示其臨床穩定性。
此外,華碩智慧健康錶能在不干擾患者睡眠的情況下,進行背景連續監測,並同步收集血氧、心率、睡眠等多項數據,這些豐富且完整的生理徵象資訊,有助於醫師及早預防心血管事件,並更全面地追蹤與監測可能的併發症。整體而言,華碩智慧健康錶不僅可作為長期生理監測的可靠工具,亦能在臨床追蹤中提供重要的參考資訊,本次在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族群的臨床研究中,更展現出其潛力與應用價值。
科技於醫療場所的有效應用,不僅能創造直接的臨床價值,對企業來說,更是一個檢驗產品是否真實滿足客戶需求的寶貴機會。這個過程能促進醫療機構與產業間更緊密的合作,也為創新的醫療應用開啟無限可能。這也是我撰寫本文的契機—當科技與醫療跨域結合,這兩個產業將如何共築生態系,而現今備受矚目的AI又將在其中扮演何種角色?
AI將成為改變醫療健康產業發展的關鍵推手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的報告中指出,全球醫療體系正面臨人口老齡化與醫療人力短缺的雙重挑戰。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至2030年,全球將短缺近1,800萬名醫護人員。同時,慢性病患者人數持續攀升,醫療需求不斷擴大,但資源卻難以滿足。傳統醫療依賴人工判斷與人工作業,已無法應對龐大的病歷資料與複雜的決策流程。
在此背景下,若智慧醫療能有效優化流程並整合數據,不僅能提升醫療效益,也能在降低人力負擔、提升診斷準確度、加快決策速度等方面,成為醫療體系的解方。透過AI與科技的導入,醫療機構能更有效地配置有限資源,醫師也能將寶貴的心力專注在需要高度專業判斷與重要的臨床挑戰,並更重視醫病關係的互動品質,進而改善醫療品質與效率。
AI驅動新的醫療未來
現今AI高效能運算應用在智慧醫療領域可粗分為四大類:影像醫學辨識、連續性生理訊號分析、大數據模擬及分析、基因體及藥物開發研究。這些應用有一個共通點,即「有明確格式與欄位定義的高維結構化資料」,例如檢驗數據、生命徵象紀錄、病歷欄位與醫學影像標註等。這些真實且高品質的臨床數據,是AI進行比對、運算與模式學習的最佳資料集。
AI能為醫療現場帶來的首要優勢就是影像醫學的判讀。世界衛生組織也在「診斷能力強化」(Strengthening Diagnostics Capacity)政策中強調,正確診斷是臨床決策的核心,約70%的治療方案取決於診斷結果。AI輔助影像判讀,能幫助放射科、神經科、心臟科等專科醫師,更快速且精準地捕捉病灶,降低誤診率,並提高早期發現疾病的可能性。
除了影像之外,AI另一大強項是多維度資料的整合與洞察。隨著電子健康紀錄(EHR)、多維影像、病歷與基因資料的匯集,AI能同時處理結構化與非結構化數據,並在龐大資訊中迅速整理出臨床決策所需的核心訊息。以Johns Hopkins Malone Center為例,他們將檢驗數據、基因資料與生理參數結合,利用AI系統及早偵測敗血症,甚至能在病情惡化前就發出警訊。
AI 擅長整理分析多源高維結構化資料,這正好彌補現今醫療體系工作量龐大與人力不足下的缺口。在個人層面,AI最直接的價值是支援個人化治療計畫。透過整合病歷、基因、生活型態與生理數據,AI能模擬不同治療方案對個體的效果,預測併發症風險,使每位患者的醫療方案更加精準、專屬化。
對醫療機構而言,AI也能提升整體運作效率。當AI能承擔醫護人員大量的繁瑣行政與後勤作業時,醫師與護理師就能專注於臨床照護,透過AI優化病歷撰寫、病人流預測、手術排程與急診分流等流程。英國NHS的Health Navigator系統,透過AI分析病患健康資料,辨識高風險患者,並提供Proactive Health Coaching方案,及早介入,降低未預期住院的發生。
最後,是資通訊產業最擅長的強化遠距醫療服務,應用AI後,產業發展更趨成熟。結合行動醫材、自動監測裝置(如穿戴式設備)、5G與IoT基礎建設,即使在偏遠或醫療資源受限的地區,也能提升醫療可近性與健康覆蓋率。Mayo Clinic便透過遠距照護服務,成功將再入院率降低約40%,即便醫師不在現場,病人狀況仍能被及時掌握。
以AI為核心,打造醫療新紀元
1. 持續投資研發資源與人才培育:積極投資醫療資訊系統、關注影像與生理演算法和行動醫療器材的研發,與雲端協助AI邊緣運算,追求技術自主,靈活掌握需求快速迭代的變化,確保每一項創新都能落地。
2. 遵循醫療認證與品質系統:依據國際醫材規範建立QMS/ISO 13485,積極取得各國政府法規認證,並在華碩智慧健康錶、華碩手持無線音波、華碩醫療顯示器等產品上取得各項認證,確保產品符合臨床需求,有效支持醫療實務。
3. 高度重視資安標準:通過ISO 27001 / 27701 / 27017 / 27018四項資安與隱私認證,完成HIPAA評鑑,打造醫療級資料治理與營運韌性。
4. 整合華碩集團資源:串聯華碩雲端、台智雲、台生科、醫揚等集團資源,並與國衛院深度合作,從數據、算力到臨床應用落地,形成完整的醫療科技生態鏈。
華碩智慧醫療產品組合涵蓋多個領域。在影像醫學方面,華碩手持無線超音波大幅提升超音波檢查的機動性與可及性,將傳統定點設備推至床邊,實現POCUS (Point-of-care Ultrasound)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願景。而華碩智慧健康錶長期連續的動態數據,補足過去就診當下的片段資訊,呼應Continuous Monitoring of patient持續性監測的精神,也成為Remote Health遠距健康與Hospital at Home居家醫療的基礎,使醫療資源得以從醫院延伸至家庭及社區。
此外,在整合醫療資訊系統及輔助院內流程上,華碩xHis次世代醫療資訊平台、護理語音AI解決方案能整合醫院資訊並提供自動化紀錄,減輕行政負擔。在支援個人化治療上,華碩智慧健康錶AI健康精靈平台、台生科醫療健康數據平台可整合病歷、生理數據,提供個人化醫療建議。在改善醫療資源分配方面,華碩智慧健康錶病房監測與早期預警系統能即時掌握病患狀況,協助醫院合理分配人力與醫療資源,提升照護效率。而EndoAim內視鏡輔助系統能透過電腦輔助提升內視鏡偵測病灶的效率。這些產品與服務,皆是華碩工程師針對醫療現場提出的科技解方。
華碩邀請醫療先進,攜手探索AI驅動的醫療新未來
綜觀當前發展,AI正從診斷、資料分析、個人化治療到遠距醫療,全面改變傳統醫療服務的運作模式。AI不僅提升臨床效率與診察準確性,也讓醫療決策更貼近醫師、醫院、消費者的個體需求,並打破地域限制,將優質醫療能量延伸至偏遠地區。AI不僅是一項技術,更是醫院與醫療團隊提升服務能力、優化流程與照護品質的強大工具。AI正在推進一個更快、更精準、更智慧的醫療生態系,也為未來的醫院及病患定義了一個全新的醫療局面。
回到我撰寫本文的初衷,我再次感謝林煥然醫師在其研究中使用華碩產品並發表論文。同時,我也誠摯邀請有遠見、勇於創新的醫師與醫療團隊在臨床工作及研究計畫中試用華碩的產品,我們能提供從運算資源、AI模型訓練、硬體開發到軟體系統整合的全方位支援。在智慧醫療快速發展的道路上,期待您與我們一起同行,共創醫療新未來。

關於華碩
華碩為美國《財富》雜誌評比「世界最受推崇企業之一」,並榮登美國《富比士》雜誌「全球最受信賴企業排行榜」及英國《路透社》「全球科技100強」。產品類別橫跨主機板、顯示卡、筆記型電腦、智慧手機、螢幕、路由器及全方位的科技產品解決方案,並積極拓展電競產品及開創AIOT新領域的各種應用。華碩致力追尋無與倫比的科技創新,為全球使用者創造體貼人心的智慧生活與無所不在的幸福感,以成為數位新世代備受推崇的科技創新領導企業為品牌願景。華碩全球員工數約15,000人,擁有世界級研發菁英超過5,000人,產品行銷全球70多個國家,年營業額超過100億美元,每年獲獎數眾多,平均每日獲得超過11個獎項,產品創新、設計及品質皆備受全球市場肯定。
